第四节、性感标准
第四节、
感标准 生理学将人体

征分为三等:第一

征指

腺和附属器官;第二

征指除生殖器官外的身体特征,如

房、胡须等;第三

征是指服饰、发式及

的社会角色认同。从这三种

征来看(尤其是前两种

征),男同

恋者兜售男

。虽然有些男同

恋者有易装癖,但有易装癖的人并不都是同

恋者。
男

第一

征在

生活中的意义,在于

起和


,这一点在认同男

的同

恋者身上,和异

恋男人毫无区别,所以他们在认同于男

这一点上并不产生困难。问题在于对对方的要求。我们的调查对象中,有些有过与异


生活的经验,他们说,与异

的

生活缺少乐趣。但是这样的

生活最终也能达到

起和


,也可达到快

,缺欠在于对方的第二及第三

征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。
有人这样谈到他与女朋友的一次

经验:“我闭着眼睛,她给我口

…过了好久我才起

,然后她骑在我身上,象男人对女人那样干。我始终闭着眼,想着和同

朋友干的情形…我尽量把她想象成男人。”这位调查对象后来结了婚,一直不愿意和

子过

生活,他抱怨说,他的

子不如以前的女朋友体贴。还有一位调查对象是在婚后开始同

恋生活的。他承认,在有了同


生活经历后,在过夫

生活感到困难。几乎所有有过异


生活经历的调查对象都说,对方的第二三

征令他们不满意。
有位调查对象谈到他与异

的

经历与同


经历的差异时说:“从

衣服时就不一样。要是同

朋友,总是

怀渴望,带着赞美的目光看着你。她倒好,好象看一

木头,没有意思。”他看她的

体也毫无感觉,根本不能引起兴趣和美感。还有人说,女

的皮肤没有弹

,软塌塌的,触摸时觉得毫不

感,形体也不好看等等。总之,女

的形态总是得到负面的评价。
一般男同

恋者的

感标准是什么样的呢?据一位圈内以

感著称的同

恋者说,

感的地方在于肩膀、

部和上身的三角形。宽肩窄

最好,上身三角太大不好,太小也不好…碰到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,很健康,皮肤也好,身体正在发育,大部分已经成

。这就是他们所喜爱的身体。同

恋的爱抚,主要是欣赏这些地方。问到对异

的爱抚,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示,根本没法进行,只有一位表示说,抚摸

房我还是有兴趣的,但是带着言不由衷的神情。
那些有过异


经历的同

恋者,在


准备动作(foreplay)这一环节上都有困难。他们不但自己不爱做,也反对女方做。一位调查对象抱怨说,他和女朋友接吻时,对方

摸他。据说象蛇钻进了衣服,非常难受。要是隔着衣服触到了生殖器,他就完全招架不住,再也装不下去。但是在同

接吻时,这种接触感觉就象触电。最后他和女朋友吹了,可他还得找女朋友,因为家里

得太急,他希望下一个不要

动手。
另一个同女

有过较长期关系的同

恋者说:“我住的地方是独门独院。早上她来找我时,我还没起

,她和我亲热,我无法躲避。感觉并不好,但最后还是被挑逗起来,发生了

关系。我对这些并不喜欢,后来我早起

,就不会出这种事。再后来,她就不来了。”
至于与异



本身,一旦开始进行,就能顺利完成。就


所能得到的快

来说,他们认为“就是那样的”“没有什么差别”对于异

的

生活不满意,主要愿意还是对方缺少

感,引不起兴趣。他们说,女

主要是缺少男

的第二

征,因此不能令人满意也有抱怨女人“老要哄着”“太

人”的,这些心理方面的不

应规于第三

征。对女

的第一

征,即

器官,未听到任何负面评价。对于

茎

道

,凡是能做成的,也未听到过于不

的表示。因此没有证据表明,同

恋者不喜欢异

,仅仅是因为厌恶

道

,即厌恶女

的第一

征;相反,却有不少证据表明,是女

的第二、三

征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,这就是不少调查对象认为和女



是可能的但是不快乐的原因。
关于同

恋是否喜欢长得女气的男人,很难一言以蔽之,他们当中有不同的观点,正如拉里亚所说:“许多具有同

恋自我认定的男人也有着坚定的男

意识。他们不想成为女

,他们也不与女

相似。男同

恋者很少模仿女

的特征,而一些模仿女

特征的男

却不少同

恋者。男同

恋者一般认为他们的同伴的特征也应该是男

化的。对大多数男

化显著的男同

恋者来说,女

化的同伴没有吸引力或者令人讨厌。只有一些男同

恋分支群体认为模仿女

的男

充


感。明显的男

特征(宽阔的肩膀,窄小的

部)和夸张的男

特征(硕大的

茎)是大多数男同

恋群体所崇尚的。”(拉里亚,第133-134页)
从问卷数据来看,大多数男同

恋者并不喜欢男

有女


征,而是更喜欢男


征。在体征方面,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喜欢“宽肩窄

”,认为

感,没有一个人选择“喜欢窄肩宽

”其次喜欢的体征是“身材高大”,这也是典型的男

第二

征。喜欢“肌

发达”的人也比较多,仍属于男子第二

征。然而,也有不少人喜欢“肤

白净”喜欢“文静漂亮”的人多于喜欢“

犷剽悍”的人。在调查对象所喜爱的男演员中,喜欢三蒲友和的人数大大超过喜欢史泰龙的人。我们认为,这里或许有人种及文化差异造成的取向差异--西方人认为肌

发达、

犷剽悍的男

最为

感,而中国人责喜欢“白面书生”型的男子--但也可能是男同

恋的

感取向,即不喜欢男

特征过分明显的形象,而喜欢有点女气的男

。
同

恋者是否喜欢男人长得女气是因人而异的。一位调查对象提起某人时说:“他长得太漂亮了,穿上军大衣和女的完全一样。”可也有些同

恋者讨厌女气,例如说:“有的男人有女气让人恶心。但也有例外,我认识的一个男孩子,有一种活泼的孩子气的女气,很可爱。”由此可见,同

恋者也并没有一种统一的审美观,这一点和异

恋很相似。
在调查对象中,有人不由自主地


出女

姿态和作派,可是一位攻击

很强因而显得男

十足的同

恋者却说:“我不喜欢女气的男人,这种变态的人极少,好多都是装的,故意扭扭捏捏,是逗着玩,想在群体中出名的。”一位无意中


出女

举止但打扮得与一般男人无异的调查对象说:“我不喜欢男人穿女人衣服,化妆。但我也不歧视他们。”
有一位调查对象在解释为什么有人热衷于“发展新人”时说,原因是他们不愿意总找圈内的人,想找个真正的男

,找个不少这种人的人。同

恋者喜欢的男人也是异

恋女人心目中真正的男人。可有人又反对同

恋男子喜欢异

恋心目中的男子汉这一观点,说:“再好的男人,如果不是同

恋我也不喜欢。喜欢对方是喜欢内在的特征,而不少仅仅喜欢…”
除了三种

征之外,有许多人提到年龄的重要

。有人在择友时喜欢年轻的,有人却更喜欢年长的。前一种情况如有人说:“我喜欢年轻漂亮、有知识有教养、懂感情懂事的,不喜欢年龄大的。”后一种情况如“我不喜欢比我小的,我认识的几个,最大的27岁,最小的也比我大几岁。我喜欢给人小的感觉,好让别人关心照顾自己。”说话者本人大约20岁。总的来看,还是喜欢年轻的人多些。
正因为年龄在同

恋的“择偶”标准中十分重要,很多人都不愿意暴

自己的确切年龄。一位调查对象拒绝回答关于他年龄的问题,并很有把握地说:“人人都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岁数,不信你问一个人多大了,他肯定回答一句:你看我多大了?”我们说,这倒有点象在西方社会中不要询问女

年纪的忌讳,他笑着点了点头,表示同意。其原因据我们分析,主要是因为在择偶过程中,年龄是个

感因素,而同

恋的生活特征就是不断地处在择偶状态中;其次,年龄比起职业、教育程度这些资料,是一个更易确定某人真实身份的线索。处于安全上的考虑,许多同

恋者也不愿暴

自己的确切年龄。
总而言之,在“择偶”标准上,同

恋跟异

恋在充分个性化这一点上没什么差别。用一位调查对象的话来说:“各人有各人的爱好。有人找好看的,有人找小孩,有人找中年人,有人喜欢对方健谈,懂道理。”还有人赞成异

恋爱心理学中的“互补”理论,即人们喜欢特征与自己相反的人“比如说我吧,过去有一阵又黑又胖,就喜欢又白又瘦的人。那些干干净净的男孩就喜欢倒脏土的。”
问卷数据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发现是,调查对象们无一例外地认为“男子也应该注重穿着打扮”,而且在回答“您本人是否注重穿着打扮”一问时,全都给了肯定的回答。
一位据说是圈内“

感明星”的调查对象说:“打扮主要是有魅力。我们这伙人里只有××和××打扮成女

,我、××和××穿一身黑往那儿一站,白天穿黑袜子,有

惑力、魅力和神秘感。两天洗一回澡,该刮的刮,该

的

。修饰能体现人的修养。”“着衣要突出肩膀、

部和大腿。身材不分高矮,主要看眼神、步态,还有首饰、化妆。耳朵漂亮很重要,接吻时能看见耳朵。有人在耳壳上施点粉。用

膏…”…都十分注重穿着打扮,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否认自己有女

心理。
一位年轻漂亮的同

恋者说:“追我的人是爱我的

犷、刚毅、英俊,不少为了打扮成女的一样。有时候打扮得过分一点,也不少为了显出女气,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出自己是这种人,证明自己高雅,不少为了使自己象女人。”正如凯查多利所指出的那样“有时同

恋者以独特的方式说话,穿戴独特的装束,并不完全能代表其

别认同,而是作为同

恋社区成员的一个标准体现出来的。”(凯查多利,第332页)
在解释为什么同

恋男人比异

恋男人更注重穿着打扮时,一位调查对象是这样说的:“因为希望引起别人注意,所以喜欢打扮。找朋友都愿意找穿得体面的。”我们分析,同

恋男

的注意穿着打扮,首先是由于他们时时处于与异

恋择偶过程中相似的阶段上,即使是异

恋者,在这个阶段也会比平时更注意打扮;其次是因为,袭夺同

交往极为表面,不可能或不愿意深入了解对方,有些人只打一两次交道就再也不会见面了。在无法了解内心及个性、品质的情况下,外表装束的作用就无形中突出来了。
在传统的

学研究中,人们一向重视对

器官即第一

征的研究。其中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研究,在这方面有伟大的建树,成就不容置疑,但在同

恋问题上,如果仅注意第一

征,就会导致偏颇。有一种论点,认为男同

恋之所以成为同

恋,只是因为异

伴侣不肯为他口

。这种观点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相左。同

恋者的


足,首先是来自于某人,而非某物,或者某种

方式。


带来的快

,对


足来说,并不就是一切。倘不作如是观,那么手

就已足够,何必那么辛苦地寻找

伴侣。
我们不是贬抑

生活中器官的重要

,但是

关系双方是两个人而不仅是两个器官,这一点绝对重要。人类需要另一个人来共享

生活,这在同


行为中一点不逊于异


行为。我们的一位调查对象曾去过欧洲某国,当时正值对艾滋病的恐惧登峰造极之时。据他说,有些同

恋者当时是这样得到


足的:在公厕里,各自占据一个小便池,目视同

恋伴侣各自手

。虽是手

,但有视线的沟通就大不一样。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,当我们讨论

生活和


足的概念时,交流和共享这些概念是必不可少的。
…因此,认为同

恋仅仅是对


、口

偏爱是不正确的。同

恋的本质,是把

对象固定在同

别的身体和心灵上,而非将

目标固定在某个器官上。对于弗洛伊德关于同

恋是


在

门阶段的固置这一说法,我们不敢苟同,因为

不可以被仅仅视为一种心理过程,它还包括着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。将

的全部看作仅与器官有关,正如金西所指出的,是贫困和无文化的产物。
作为异

恋者,我们不赞成同

恋者对

对象的选择,但是我们坚持把

生活的主要部分看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的

对象的选择及追求,及共享生活,而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生理过程或心理过程。这一观点的基础在于,

生活如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,如果硬要蒴其本源,均可找到生理学甚至灵长目动物学上去(参见《

猿》),而这并不是社会学家的任务。
在西方社会中,区分同

恋群体各种行为特征的两个最主要因素,一个是

别,即某人是男同

恋者还是女同

恋者,前者结伴长期同居的比例就远不如后者;另一个因素是身份公开与否,即某人是公开的同

恋者还是秘密的同

恋者。人们将秘密同

恋者的生活比喻为“壁橱里的生活”,即一种双重身份的生活;公开同

恋身份被喻为“走出壁橱”那些不公开的同

恋者被公开的同

恋者讥讽为“罐头水果”,又被称为“被

扁的水果”,讽刺他们是被社会规范

扁了的人。
我们的调查对象中,没有一个是西方意义上的“公开的同

恋者”,即使那些在社会上十分活跃甚至知名(所谓知名并非真名而是绰号)的同

恋者,也不愿让家人亲友知道自己的真实倾向。虽然与他们关系亲密的人中,有些会怀疑到他们的真实倾向(少数因同

恋行为被判刑或判处劳教、拘留的人的家属当然能了解到),但他们绝不愿主动让人了解到这一点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,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让亲朋好友了解他们,…兄弟姐妹、同事领导,只有个别人的同事兄弟知道实情。虽然在调查中也遇到过不少例外的情况:有人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对家里说了,并说:我就是这样的人,我改不了。
在中国社会中,这个秘密有个会


出来的时候,那就是到了结婚年龄时--因为健康的男

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要结婚,所以不结婚就会引起怀疑。我们的调查对象中,有的已经结了婚,有的正在准备结婚,真正准备终身过独身生活的只是极少数。所有的人中,没有一个是征得

子同意的同

恋者,整个调查过程中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。因此可以断定,同

恋在中国必定是或即将是背着女方(

子或女友)进行的秘密活动。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婚姻关系的问题。